Google、Microsoft、Yahoo 等公司對網絡通訊的保密措施足夠嗎? (原文網站已關閉)
鑒於各國情報機關積極監視網絡上的通訊,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 (EFF) 調查主要的網上服務企業如何保障網絡通訊不受監視,並製成列表供我們參考。EFF 從五方面評估企業保護網絡通訊的工作,獲得滿分的只有寥寥幾家,包括 Dropbox, SpiderOak 和 Sonic.net,Google 的完成度也十分高。另一方面,Microsoft, Yahoo, Amazon 等一些我們熟悉,每天對媒體高呼多麼注重資料的保障和客戶隱私安全性的公司,對網絡通訊的保護卻嚴重不足。
原文網址:NSA 收集網民的通訊錄,收獲豐富 2013-10-17-轉貼 (原文網站已關閉)
斯諾登最新披露的文件指出,美國國安局 (NSA) 透過竊聽網絡主幹上的通訊數據,收集網民的通訊錄,包括從 Google、Yahoo、Microsoft、Facebook 等服務供應商的電子郵件地址簿和即時通訊功能 (IM) 的好友列表,收獲十分豐富。由於是直接在網絡上竊聽,國安局只需與網絡供應商如 AT&T 等合作,Google、Yahoo、Microsoft、Facebook 等反而毫不知情,也沒有得到他們的同意。其實 NSA 竊聽時何曾徵詢別人的同意?它就是王。
原文網址:Tom.com 協助 Skype 加入監聽功能以便進入大陸市場 (原文網站已關閉)
斯諾登揭露美國國安局 (NSA) 與大型軟件商和網絡服務供應商聯手進行網絡監控,其中微軟及其即時通訊軟體 Skype 被點名有份參與。這件事令人回想 Skype 當年夥拍 Tom.com 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曾經在 Tom.com 的協助下為了滿足中國政府的監控要求而在 Skype 中加入關鍵字過濾及舉報功能,微軟也曾經間接承認這項指責。
英國衛報、紐約時報、和 ProPublica 網站聯合公佈新一批斯諾登的機密文件顯示情報機關有能力破解大部份互聯網的加密通訊,我們日常使用的 HTTPS (網站使用的加密技術)、WPA2 (Wi-Fi 使用的加密技術)、PGP (電子郵件使用的加密技術)、AES (大部份加密檔案和硬碟的技術) 等等,是否不再安全?怎樣才能保障我們的隱私?